乌龟小说网提供明朝的那些事儿完结
乌龟小说网
乌龟小说网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重生小说 言情小说 综合其它 官场小说 军事小说 推理小说 校园小说 架空小说 网游小说 灵异小说
小说排行榜 竞技小说 玄幻小说 历史小说 武侠小说 同人小说 总裁小说 短篇文学 穿越小说 经典名著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耽美小说
好看的小说 姐弟之恋 高贵母亲 娉婷我妻 猎母日记 夏日浪漫 小街舂色 借种历程 妇科男医 谁在寂寞 雪月风花 热门小说 完结小说
乌龟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明朝的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书号:16399  时间:2017/5/22  字数:10696 
上一章   0411-0420    下一章 ( → )
[411]

  王振本来就是个只顾自己,不管国家的人,他怎么会这么积极呢?

  原来在此之前,也先每次来做生意,都会给王振行贿,然而时间一长,也先把这茬给忘了。

  于是王大人突然之间愤怒起来,命令核实使者人数,然后一下子减去了应付金额的五分之四。

  就算也先做生意不老实,是个商,但人家毕竟还是讲信用的,牛羊还是送给你了,而王振却一下子成了外贸稽查员,竟然几乎全部没收,连发票也不给。

  也先被彻底怒了。

  原本只是用武力威胁,在此基础上再干点商的勾当,无非是想捞点好处,然而这次被王振稽查队抓住了要害,狠狠地罚了一次款,也先血本无归。

  本来就跃跃试,想搞点名堂的也先终于坐不住了,这次的事情让他找到了借口,他擦亮刀剑,备好马匹,准备发动攻击。

  三十五年前,祖父马哈木就是被眼前的这个庞大帝国所击败,现在复仇的机会到了!

  烽烟再起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挥刀出鞘。

  蒙古骑兵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大明帝国分别发动了进攻。

  其中第一路攻击辽东,第二路攻击甘肃,第三路攻击宣府,最后一路由也先自己统领,攻击大同。

  战争就此全面爆发。

  消息传到京城,大臣们十分紧张,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事发突然,很多大臣心中都没底,但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十分兴奋。

  此人又是王振。

  受贿的是你,查货的是你,惹事的也是你,现在打仗了,你还有什么可兴奋的?

  要说明的是,王振从来就不是什么主战派,正统八年(1443),侍讲学士刘球就曾经给皇帝上过一次奏折,指出蒙古使臣人数益增多,必然包藏祸心,希望能够尽早整顿兵制,积极备战。

  刘球没有想到,他出于爱国热情上书,换来的却是杀身之祸。

  王振看到奏折后,然大怒,不知是他收了也先的钱,还是认为刘球是在指责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反正他找了个借口,把刘球关进了监狱,在不久之后,他指使自己的亲信锦衣卫指挥马顺杀害了刘球。

  这样一个祸国殃民的死太监,自然是不会有什么爱国情的。

  他之所以兴奋,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实现自己抱负,扬威天下的机会。

  [412]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开始秘密地筹划。

  当时也先的军事实力已经非常强大,明朝的边境将领已然不是对手,大同守军连连失利,纷纷告急,朝廷经过会议,决定派出驸马井源出兵作战。

  驸马井源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领,他的出征缓和了当时的紧张局势。

  然而就在他出征后第二天,皇宫就传出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的人。

  皇帝要亲征了!

  这正是王振捣的鬼

  王振想要远征立功,但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威望带兵出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想到了皇帝。

  皇帝是自己的学生,一直听自己的话,只有借助他的名义,才能实现自己统帅大军的梦想!

  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朱祁镇下达了亲征的命令,召集大军共二十万,立刻准备出征。

  这里要说一下,很多史书都说此次出征共有五十万人,根据本人考证,这是不准确的,因为由当时动员兵力时间及京城附近布防情况分析,几天之内,绝对不可能召集五十万大军,当时京城的三大营总兵力是十七万左右,加上附近军队,共计数量应当在二十万左右。

  我们知道,兵家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的人也要吃饭,要睡觉,这就必须准备好粮食帐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仗就是打后勤。

  朱棣远征之时,会征用大量的民工、牛马车辆,并设置专门的运粮队,准备后勤时间往往长达几个月。

  那么王振统领的这二十万大军出发准备用了多长时间呢?

  答:不到五天!

  七月中旬接到边关急报,七月十七就出征了!

  在王振这个蠢货看来,只要把人凑齐就行了,他事先通过边报得知,也先只有两三万人马,所以他征召二十万大军,认为这样就一定能够取胜。

  是啊,这个算数小学生也会做,二十万对两万,平均十个人对一个人。似乎不用打,一人踩上一脚也能把对手给踩死。

  王振就是这样想的,他的作战思想似乎也就源自于此。

  无知啊,真是极度的无知!王振这个出生市井的小人物此刻终于显出了他的本,在他看来,战争似乎就等同于街头的黑社会斗殴,双方手持西瓜刀对砍,谁人多,谁气势大,谁就能赢。

  话说回来,战争到底与斗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是人越多越好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开一个专题:

  战争是怎样炼成的

  [413]

  一千多年前,一个叫韩信的人对皇帝刘邦说出了一句话: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这不仅是一句成语,一句千古名言,也是一句自信的豪言壮语。

  在我看来,在韩信说出此言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有资格有能力以此言自居者,不会超过十五个人。

  而如果你仔细研究过军事,就会发现,要做到带兵多多益善,实在是太难了。

  要说明原因,就必须从什么是战争说起。

  事先说明,请大家不要误会,这里绝对不是要介绍那些让人头疼的政治质,阶级本质。我们要讲的是战争的形式——人与人之间的搏斗。

  因为如果我们把战争的所有外表包装去,就会发现:

  战争,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打架斗殴。

  下面,我会借用经济学中的模型理论(先预设基本框架,不断增加条件的经济分析法)来说明这个问题。

  先从两个人讲起,相信大家也有过打架的经历,而两个人打架就是我们俗称的“单挑”

  “单挑”实际上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因为打人的是你,挨打的也是你,是输是赢全要靠你自己。当然,如果你比对方高大,比对方强壮,凑巧还练过武术(最好是搏击,套路不怎么管用),那么胜利多半是属于你的。

  现在我们把范围扩大,如果你有两个人,而对方还是一个人,那你的赢面就很大了,两个打一个,只要你的脸皮厚一点,不怕人家说你胜之不武,我相信,胜利会是你的。

  下面我们再加一个人,你有三个人,对手还是一个人,此时,你就不用动手了,你只要让其余两个人上,自己拿杯开水,一边喝一边看,临场指挥就行。

  就不用一个个的增加了,如果你现在有一千个人,对手一个人,结果会怎样呢?

  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你反而不会获得胜利。因为做你对手的那个人肯定早就逃走了。

  到现在为止,你可能还很乐观,因为一直以来,都是你占优势。

  然而真正的考验就要来了,如果你有一千个人,对手也有一千个人,你能赢吗?

  你可以把一千个人分成几队去攻击对方,但对手却可能集中所有人来对你逐个击破,你能保证自己获得胜利吗?

  觉得棘手了吧,其实我们才刚开始。

  下面,我们把这个数字乘以一百,你有十万人,对手也有十万人,你怎么打这一仗?

  [414]

  这个时候,你就麻烦了,且不说你怎么布置这十万人进攻,单单只说这十万人本身,他们真的会听你的吗?

  你要明白,你的手下这十万人都是人,有着自己的思维,有的性格开朗,有的阴郁,有的温和,有的暴躁,他们方言不同,习惯不同,你的命令他们不一定愿意听从,即使愿意,他们也不一定听得懂。如果里面还有外国友人(比如朝鲜),那你还得找几个翻译。

  这就是指挥的难度,要想减低这一难度,似乎就只有大力推广汉语和普通话了。

  要是再考虑他们的智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你就会十分头疼,这十万人文化程度不同,有的是文盲,有的是翰林,对命令的理解能力不同,你让他前进,他可能理解为后退,一来二去,你自己都会晕倒。

  很难办是吧,别急,还有更难办的。

  我们接着把这十万人放入战场,现在你不知道你的敌人在哪里,他们可能隐藏起来,也可能分兵几路,准备伏击。而你自己要考虑怎么使用自己这十万人去找到敌人并击败他们。

  此外,你还要考虑这十万人的吃饭问题,住宿问题,粮食从哪里来,还能坚持多少天。

  脑子有点吧,下面的情况会让你更

  你还要考虑军队行进时的速度、地形、下雨还是不下雨,河水会不会涨,山路会不会,士兵们经过长时间行军,士气会不会下降,会不会造反,你的上级(如果有的话)会不会制约你的权力,你的下级会不会哗变。

  你的士兵有没有装备,装备好不好,士兵训练水平如何,敌人的指挥官的素质如何,敌人的装备如何,敌人的战术是什么,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打了败仗怎么撤退,打了胜仗能否追击等等等等…

  事实上,战场上的情况还要复杂得多。相信看到这里,你已经明白,别说带十万人出去打仗,你就是带十万人出去转一圈,旅个游,能平安无事地回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你可能以为事情就此结束了,恰恰相反,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不要忘记,我们的目标是多多益善。

  如果你再把指挥的人数加上十倍,一百万人,你就会发现,你面对的已经不是一百万可以依靠的人,而是一百万个麻烦,是真正的灾难。

  明朝那些事儿2朱祁鎮篇第四十三章

  章节字数:3877更新时间:07-02-2216:32

  [415]

  从十万到一百万,你的人数增加了十倍,但你的问题却可能增加了一百倍,任何小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一百万人,每天要消耗多少粮食不说,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谁也不是傻瓜,你怎么控制一百万个人,让他们去听从你的指挥呢?

  军事指挥就如同一座金字塔,指挥的人数和指挥官的指挥能力是成正比的,指挥的人数越多,对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从古至今,有能力站在塔顶的人是很少的。

  多多益善是一种境界,它代表着指挥官的能力已经突破了人数的限制,突破了金字塔的塔顶,无论是十万、还是五十万、一百万,对于指挥官而言,都已经没有意义。

  因为这种指挥官的麾下,他的士兵永远只有一个人,命令前进绝不后退,命令向东绝不向西。

  同进同退,同生同死。

  这才是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

  所以,善带兵而多多益善者,是真正的军事天才。

  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军神。

  以上就是模型的构建过程,相信大家应该对战争和人数及指挥能力的关系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这个模型是理想化的,我们在此还要补充两种特殊情况。

  首先,这个模型设定的是普通的人,不包括特异功能人士,如郭靖、杨过、张无忌等人,能够突破地球引力,一跳十几米,穿墙入室,身负如乾坤大挪移之类的绝学,一个能打几百上千个。

  如果你手下有一千人,而对手果真是上述传说人物中的一个,那你还是快逃吧,不但是因为对方身负绝学,更重要的原因是,对方是正面入物,主要人物,是主角,根据剧情限定,他就是睡着了你也打不过他的,你才几斤几两,敢和大侠对着干?剧情限定好了,他是稳赢的。

  其次,双方装备不能过于悬殊,比如对方拿火,你拿板砖,就算人再多一倍,估计也是没用的。

  结论

  总之,战争不是打群架,人多就稳赢,实际上现在某些街头斗殴的人也开始注意战术方法了,他们也时不时来个半路偷袭,前后夹击之类的把戏。

  可见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带几十万人出去打仗是很容易的,即使你把全国人口全带出去也没有人管你,问题是你要能保证打赢。而像白起、韩信、陈庆之、李靖这样有能力做到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比如国民的著名将领胡宗南,手下长期拥兵数十万,却一直被只有几万人的对手牵着鼻子走,最后被打得落花水,倒不是他不肯用心,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黄埔同学最后给他下了一个定义--"胡宗南,也就是个团长。"

  司礼监王振,也就是个奴才。

  他从前不过是个小小的学官,还是个学艺不的学官,后来还成了宦官,然而这位身残志不坚的仁兄居然一下子当上了二十万人的统帅(实际统帅权在他手中)。

  后果可想而知,也不堪设想。

  [416]

  准备与抉择

  在这短短的几天中,王振一直做着青史留名的美梦,而其他的人也有着各自的行动。

  首先是大臣们,当他们听说这个如同惊天霹雳般的消息后,顿时炸了锅,纷纷上书反对,带头的是吏部尚书王直。

  吏部就是人事部,由于主管官员任命职权,故而位居六部之首,吏部尚书也有了一个专门的称呼--天官,可见其威望之高。

  在王直的带领下,百官联合上奏折反对出征,但可惜的是,王振是司礼监,并且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反对无效。

  除了这些人外,兵部的两位主官也上书反对,他们分别是兵部尚书邝野和兵部侍郎于谦。

  邝野,宜章人,永乐年间进士出身,他为人清廉,十分正直,对于王振的胡作非为很是不满,这次他上书反对,正是他一贯以来正派品行的表现,不出所料,他的反对也被驳回,但这并不是他劝阻行为的结束,事实上,作为一个从始至终参加了这次远征的人,他把自己的忠诚保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这位于谦,正是我们后面篇章的主角,要说这位仁兄实在不是一般的强,他的能力和人望也不是一般的高,他得罪过第一号红人王振,且从未认错,居然就在王振眼皮子底下还能复官至兵部侍郎,而王振也拿他没有办法,可见其根基之牢固,背景之深厚。

  这两位兵部高级官员的抗议被驳回后,也只好去继续他们的工作,为远征作准备。按照规定,皇帝出征,兵部主要领导应该陪同,经过内部商议,最终做出了决定:

  邝野陪同出征,于谦暂时代理兵部事宜。

  事实证明,正是这一决定挽救了大明帝国的国运。

  与他们相比,其余两位辅政大臣的表现实在让人失望,三杨已经死了,胡濴没有什么能力,而真正应该起作用的张辅却一言不发。

  这就太不应该了,张辅率军平定安南,曾身经百战,不可能不知道这一举动的危险,此人是四朝老臣,王振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如果要争论起来,王振可能还不是他的对手,但年老心衰的张辅却令人失望地保持了沉默。

  虽然一言不发,虽然明知危险,但张辅最终还是与皇帝一起出发远征,不是作为指挥官,只是作为一个陪同者。

  你把儿子交给我,我就陪他走到底吧。

  大臣们成一团,各有各的打算和行动,皇帝也有,皇帝也是人,在出差之前,他也要交接好工作,告别亲人,这才能打好包袱上路。

  [417]

  朱祁镇现在就面临着这两项工作,他首先把国家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应该说朱祁镇是一个品行温和的人,他和他的弟弟关系也十分的好,而他的弟弟也十分规矩,对于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从不贪心,比如说--皇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祁镇放心地将国家大权交给了他。

  然而朱祁镇不明白的是,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事情会变化,人也是会变的

  当一个人习惯了某种权威和特权后,他就无法再忍受失去它们的痛苦。

  权力在带给人们尊严的同时,也会带给他们自私。

  待完国家大事后,朱祁镇去向自己的子--钱皇后告别。

  正统七年(1442)对大明王朝而言并不是个好的年份,正是在这一年,张太皇太后去世,王振夺取了国家大权,但这一年对于朱祁镇本人而言,却是幸福的。因为就在这一年,他娶了自己的皇后钱氏。

  自古以来,几乎是有多少皇帝就有多少皇后,而且皇后的人数只会多不会少。事实上,皇后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一股政治力量,从武则天到慈禧,她们在历史中担任的戏份绝不比某些男主角少,当然,更多的皇后则是默默无闻,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也有一些皇后因为她们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权谋手段被载入史册,名留青史。

  这位钱皇后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的名字一直传下来,为后人传颂

  但她与历史上的那些权后们不同,她不是靠自己的权术阴谋、政治手段让人们记住她的。

  她凭借的是最为简单也最为真诚的东西--感情。

  她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了历代的史官,于是她的事迹就此传下来,并感动了更多的人。

  所以在之后的篇章中,我们也会讲述这位不平凡的女人,讲述她的不朽传奇。

  一个女人的传奇,因真情而不朽。

  皇后与皇帝之间有真的感情吗,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至少在这位钱皇后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感情,没有任何功利、纯真的感情。

  在那三千佳丽的深宫中,无数阴谋诡计每一天都在不断上演,为了争宠、争权,原本手无缚之力的弱女子会变得比男子更加狠毒辣,有的甚至不惜杀掉自己的骨去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武则天)。

  但这决不是说她们可恨,可憎,事实上,在我看来,她们是一群可怜的人。

  [418]

  在那权力决定一切的世界中,有了皇后和宠妃的名分,有了权力,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要想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消除所有的感情和同情心,变得冷酷无情。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在我看来,这些可怜的女人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自私,而是自保。

  而在我们后人眼中,所谓后宫就是一笔算不清的烂账,争宠、夺位、争嫡周而复始,不厌其烦,乌烟瘴气。

  这位钱皇后,就是乌烟瘴气的后宫中盛开的一朵莲花。

  朱祁镇十分喜爱他的这位原配夫人,也十分照顾她,钱皇后并非出生大富大贵之家,懂得生活不易,即使在做了皇后以后,她也没有习惯养尊处优的生活,只是尽心尽力对待自己的丈夫,还经常动手做些针线。而朱祁镇数次要给她的亲戚封侯,都被她推辞。

  在很多人看来,皇后衣食无忧,母仪天下,做针线不过是消遣。

  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如果钱皇后知道,几年以后,她竟然会用自己的针线手艺做活去换取东西,不知会作何感想。

  总而言之,这个皇后并不一般,她不要官,也不要钱,除了一心一意对自己的丈夫,她似乎没有其他的要求。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她对朱祁镇的感情是真实的,经得住考验的,在她眼中,这个叫朱祁镇的人的唯一身份只是她的丈夫,无论朱祁镇是皇帝,还是俘虏,或是被自己的亲弟弟关押的囚徒,这个身份始终没有变过。

  在朱祁镇向他告别,准备出征的那个晚上,没有人知道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但我相信,这位子会像所有普普通通的出征士兵的子一样,嘱托自己的丈夫要保重身体,注意安全,并说出那句曾被说过无数次,但仍然值得继续说下去的话:

  "我会等你回来的"。

  出征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十七,大军出征。

  不顾无数人的阻拦,王振执意出征,他要去寻找梦想的光荣。

  与他一同出征的,有很多堪称国家栋梁的文官武将,他们包括:

  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朱能之子承父爵)、内阁成员曹鼎、内阁成员张益、兵部尚书邝野等等,全部名单很长,就不单列了,总之,朝廷的文武精锐很多都随行而去。

  能够活着回来得很少。

  明朝那些事儿2朱祁鎮篇第四十四章

  章节字数:3834更新时间:07-02-2216:32

  [419]

  此时的朱祁镇也不会知道,他的传奇经历就要开始了。对于这个年仅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而言,这是一次令人期待的兴奋经历。他一直尊重有加的"王先生"是不会错的,亲征无疑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客观地讲,朱祁镇对这次即将到来的失败是负有责任的,但主要责任绝不在他,因为他不过是个没有多少从政经验,且过于容易相信别人的一个年轻人而已。

  王振才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暂时不说责任在谁,其实就在大军出发的同一天,几百里外的大同已经爆发了一场大战。

  战争的地点在和,这一战以明军的全军覆没告终,必须说明的是,这场战争完全体现出了也先军队的强悍,因为明军是有备而来,且得到了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的全力支持。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明军仍然不是也先军队的对手。

  除了全军覆没外,领军大将宋锳也被阵斩,随军的太监郭敬还算聪明,躲在草丛中装死,才最终逃过一劫。

  只有一个人逃了回来,这个人叫做石亨,也是大军的主将。

  自己的所有部下都被也先杀死,本人也落荒而逃,这对于一个指挥官而言,是最大的侮辱,但石亨是幸运的,在不久之后,他将有机会亲手拿起武器,为死去的同胞复仇。

  战胜的也先已经打扫了战场,养蓄锐,等待着对手的到来。

  而对于这一切,尚在梦境中的王振是不知道的,他始终天真地认为,只要大军出发,看见敌人,一拥而上,就能得到胜利。

  二十万大军就在这个白痴的引导下,沿居庸关、怀来,向大同进,而前方等着他们的,是死亡的圈套。

  八月一,大军到达大同,在和差点被干掉的郭敬已经逃回来,并见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王振。

  看着郭敬那惊魂未定的眼神和体态,王振不嘲笑了他一番。

  "我有二十万大军,还怕也先吗?"

  但郭敬接下来说的话,却真正震惊了本就是无胆小人的王振。

  他汇声汇地向王振讲述了那从前的战斗故事,并添油加醋地描述了战败时的惨况。

  司礼监王振,也就是个奴才。

  在他大权在握的日子里,他作威作福,不可一世,还梦想着建功立业。其实在心底,他很清楚,自己不过是骗取了皇帝的信任,狐假虎威的一个小人,一个懦夫。

  于是他一改之前的豪言壮语,立刻下令班师。

  [420]

  此时大军刚刚到达大同,并未走远,如果按时撤回,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也先暂时也摸不透这二十万大军的底细,不会立刻进攻。虽说师出无功,就算是出来旅游了一圈吧。

  可是王振这个死太监偏要搞出点花样来。

  王振是一个小人兼暴发户,他的所有行为模式都是依据这一身份而定位的,而像他这一类的暴发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炫耀。

  王振的家在蔚县,当时属于大同府的管辖范围,于是他决定请皇帝到自己的家乡看看,小小的蔚县有什么好看的呢?

  其实王振的目的很简单,就如同现在的有钱人喜欢开着车回到自己的老家,然后大按几声喇叭,把全村的人都叫醒,然后让全村老小出来看自己的新车、新衣服。

  王振带了皇帝和二十万人,回自己的家乡也就是这个目的。

  他无非是想炫耀一下而已,当年那个穷学官,现在出人头地了!

  虽然已经变成了太监。

  一错再错

  既然王振决定要回家去看看,那就去吧,大军于是调转方向,向蔚县出发。

  事实上,王振的这个决定倒是正确的,因为从他的家乡蔚县,正是由紫荆关入京的必经之路。只要沿着这条路进发,足可以平安抵达京城。

  八月三,大军开始前行,但行进仅五十里,队伍突然停了下来,然后接到命令,所有的部队立刻转向,回到大同,沿来时的居庸关回京。

  这简直是个让人抓狂的决定,大军已经极其疲惫,如果继续前进,不久就能回京,并确保安全。

  好好的路不走,走到半路,居然要回头取一条远路回京!

  发布这条命令的人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那就一定是疯了。

  王振有正当的理由,而且似乎还很高尚。

  “秋收在即,大军路过蔚县,必会践踏庄稼,现命大军转向,以免扰民。”

  真是太高尚了,司礼监王振践踏人命,贪污受贿,祸害国家,诬陷忠良,现在竟然突然关心起蔚县的庄稼起来,实在是明察秋毫。

  后世的史学家无不对此“高尚行为”深恶痛绝,还有很多人分析,蔚县的田地应该都是王振自己的,所以他才那么在乎。

  其实在我看来,是不是王振的并不重要,因为即使这些田地不是他的,也不能说明他的品格有多高尚。无非是施以小恩小惠,显示自己的权力而已。

  王振最终还是挽救了蔚县的庄稼,显示了自己的权威,当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这个代价就是数十万条人命。  WwW.WuGuixS.com 
上一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一章 ( → )
《明朝的那些事儿》是经典架空小说类作品,明朝的那些事儿未删节由网友提供;由作家当年明月倾情所作;乌龟小说网提供明朝的那些事儿无广告免费阅读!尽力最快速更新明朝的那些事儿的最新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小说精校网。